有食堂能用餐、有学堂能上课、有床位能托老、有助浴能上门……2024年,北京市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并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着力满足“老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背后,离不开一次次调研与讨论。身为亲历者之一,北京市政协委员余立新积极履职尽责,为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发声。

养老中心 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事养老工作十余年来,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立新始终扎根一线,探索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近些年,养老驿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市涌现,为辖区老年人带来舒适便利的养老服务,但驿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余立新多次参与北京市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先后前往昌平区、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实地了解养老驿站运营情况及面临的困难,“驿站大的能有两三百平方米,小的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像后者这种规模,承载的功能十分有限,没办法满足辖区内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余立新还发现,由于老年人年龄段不同,个体差异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往往分散且复杂,特别是对于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而言,现有服务在覆盖面、个性化和专业度上仍显不足。

2024年5月27日召开的北京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围绕“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各抒己见,余立新踊跃发言。

她提出,应当精细化养老服务分层与分级,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仔细甄别和分析,尤其要关注“老老人”的特殊需求。此外,她建议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核心,推动设施、人员、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并将综合体打造为赋能平台,助力提升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推动服务模式创新。

“全市布局建设的10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正是街道(乡镇)级的枢纽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具备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集中养老等功能,可以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养老服务。”余立新欣喜地看到,北京市民政局印发的《北京市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指引(试行)》中,明确指出“优先选择在老年人口密集、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较高区域布点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在海淀区紫竹院街道、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相继投入运营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也开始为辖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 保障“老老人”照护

过去一年里,余立新调研的脚步未曾停歇。“在福建、江苏等省份也考察了不少养老机构,从中借鉴当地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着重思考怎样让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照护服务。”

2024年9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提出6个方面20条改革措施。“措施中强调,依托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老老人’需求实时响应、供给精准匹配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分布式、枢纽型、平台化养老服务网络,以多元化方式增加供给有效性。”看到曾经的发声有了回应,余立新备受鼓舞。

北京市政协在此后举行的“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破解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专题协商会上,余立新再次发言。她呼吁,积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养老照护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数智化方向发展。“比如,建立区域性的数据与服务平台,为家庭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支持和保障,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查询、预约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同时,通过‘互联网+’强化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

作为从业者,余立新不断将想法付诸实践。前不久,她精心打造的乐普养老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正式营业。“希望实现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养老机构和社区食堂的结合,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