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好,离家近,还便宜,这老年食堂我天天来。”

“自己在家不愿做饭,遛个弯的工夫就到这儿了,在这儿吃放心、踏实。”

“我家里老人都80多了,做不了饭,我就给他们打回去,特方便。”

“离开了灶台,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日三餐对老年人来说,不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在政策的积极鼓励下,各地方已经出现了形式各异的助餐服务方式:

有的是利用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拓展老年助餐服务功能,有的是依托社会餐饮企业设立老年餐桌或者助餐点,有的推动学校和单位食堂向老年人开放,有的通过中央厨房开展配餐服务,还有各种互助和志愿服务的形式……共同打造老年人“舌尖上的温暖”。

“走,上老年食堂吃饭去”-AGEKR
图源:芥末堆摄

“实惠,是老年食堂最显著的标签”

老年食堂,火了!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区老年食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从运营主体、运作模式、就餐环境到餐品种类,各有千秋。浙江地区的老年食堂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早餐就有40多个品种,粥、面条、包子、油条、小吃,要啥有啥。中餐和晚餐每顿也有50个左右的菜品。”

位于杭州滨江区浦沿街道杨家墩社区的“邻睦银厨”,是一家百膳惠老定点餐厅,290平方米的餐厅面积,可以同时容纳100人就餐。这里早中晚三餐一应俱全,餐食种类丰富,口味也不错,不少人就把这里当做了自家的“食堂”。

和周边其他餐馆消费模式有所不同,这里采用的是自助称重的计价模式,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菜品,最后放在一起称重结账,3.28元一两,荤素同价。

“走,上老年食堂吃饭去”-AGEKR
图源:浦沿发布公众号

区域内的户籍老人还能享受补助政策。以早餐和晚餐为例,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餐享受5折优惠,80-89周岁老年人每餐享受7折优惠,60-79周岁老年人每餐享受8折优惠。

“老年人吃饭,如果单点一个菜,品种不够丰富,营养容易跟不上。点多了又吃不完,会造成浪费。选择这种形式,可以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吃到更多的品类。”

作为滨江区“全城通”社会化运营助餐点之一,“邻睦银厨”打破了户籍地就餐等限制,只要以老年人社保卡(市民卡)、身份证为实体介质,并且支持人脸识别、长者码等验证方式,实现“卡、码、脸”通用,鼓励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元支付手段。

在杭州拱墅区祥符街道孔家埭社区,一家名为和畔餐厅的社区食堂刚刚开业不久,却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气。番茄炒蛋、卤鸭、白斩鸡、红烧肉、尖椒炒牛柳……食堂所有菜品都是自助的,无论荤素,一律按照2.88元/两称重计算,可选择菜式丰富可口。

和畔餐厅同样推出了专属于老年人的优惠政策:60岁以上老人消费打8折;80岁以上老人消费打7折;90岁以上老人消费打5折。

为了给前来就餐的居民营造一种家的温馨感觉,和畔餐厅四周展示墙上陈列着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物品和照片,粮票、布票、购煤证、搪瓷盆、草帽草鞋……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这是属于一代人的乡邻记忆。

“走,上老年食堂吃饭去”-AGEKR
图源:拱墅发布公众号

如果说“打折优惠”是老年食堂的标配,那么“免费”就是部分地区才有的“专属服务”。在浙江北部的桐乡市梧桐街道振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运营着这样一家公益互助性质的长者食堂,为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素食午餐。

不过,由于长者食堂属于社区养老公共服务项目,目前只对70周岁以上老人(非本地户籍居民也可前往就餐)开放,且在助餐条件上有了更明确的限定。

助餐时间方面,周一至周五中午10:30至11:30(法定节假日除外);助餐标准方面,三菜一饭(全素食);助餐要求方面,有助餐要求的老人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老人卡等);助餐方式方面,70-79周岁老人前往餐厅打包餐点,为践行低碳环保,老人可自带餐具,80周岁以上老人优先堂食。

“是公益服务,但同时也要兼顾市场需求”

一个硬币有两面。老年食堂“实惠”的特征,便利了老年用餐群体,但对食堂运营本身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老年食堂定价低赔本、定价高没生意,配送都是免费的,微薄的收入与日常的劳累不成正比。再加上工作人员不足、客流不稳定等因素,坚持不下去只能选择退出。”

如何让老年食堂行稳致远?各地正在积极探索。

桐乡长者食堂采用的是“政府引导+社会慈善组织运营+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模式。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长者食堂的场地由振东社区提供,工作人员由志愿者担任。有能力、愿意参加社区服务的老人也可以成为志愿者的一员。

资金来源方面,部分来自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的捐赠,部分来自振东社区的共富基金,线下就餐的人群也可以扫描长者食堂的二维码捐献一份爱心。

小食堂大阵地。福州市在谋划之初就紧扣老年人物质精神双重需求,探索“9点钟课桌11点钟饭桌”做法,引入省、市老年大学教学资源。福州市还明确长者食堂场所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推动全市198家养老服务设施增设长者食堂,协调新增56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区的存量用房无偿用于建设长者食堂,用足现有场所。

此外,对用地用房紧张的城区,由政府部门通过社会租赁等办法解决场地问题,市级财政给予30%的租金补贴。对连续两年捐资1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和个人授予长者食堂冠名权,鼓励社会各界、慈善组织、乡贤力量捐助长者食堂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为了解决“谁运营,如何持续”的问题,绍兴市探索“政府补贴+国企参与”模式,拓展运营主体,在给予老年食堂每家每年2万元—4万元运营补助的市标准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推广“爱心力量+共享服务”提升运营收益,积极发动爱心企业、乡贤、志愿者等多方社会力量,设立爱心菜地、爱心鱼塘等,通过捐赠钱、粮、油等,降低老年食堂的运营成本。

靠政府输血非长久之计,不少老年食堂开始逐步打破社区和社区的界限,实现现有资源流动共享。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一家老年食堂从今年6月初开始,新增了“精品菜预定”服务。在原有惠民菜系的基础上,开始制作红烧带鱼、酱猪蹄等精品菜。不仅服务了老人,也为不爱开火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

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社会福利中心推出了“中央厨房”老年助餐模式,采用中央厨房按需订餐、统一制餐、配送分餐、服务就餐,为周边小区提供集中配送助餐服务。

有的老年食堂还试点了“时间银行”,鼓励老年人志愿者参与食堂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时长兑换就餐券等实物奖励,营造人人参与、共享互助的社会氛围。

“开办老年食堂是公益服务,但同时也要兼顾市场需求。”在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马丽红看来,规模化是降低单位成本的方式,可以探索将社区食堂由多元化分散运营调整为市场化、品牌化、连锁化的运营模式,同时依赖大数据做精准服务,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政策东风频吹,共同打造“舌尖上的温暖”

目前,老年食堂已经成为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的一项民生工程,很多城市都将其纳入了公共服务建设体系中。

今年8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社区老年人食堂建设与服务要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要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认定要求》3项地方养老服务标准,山东成为首个发布老年食堂建设服务标准的省份。

《社区老年人食堂建设与服务要求》对社区老年人助餐机构的场所环境、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和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监管与评价等提出具体要求,为规范老年人食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9月,重庆市民政局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老年食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探索老年食堂建设模式、补贴标准,确保政府、市场、社会权责边界清晰,集中力量把补助用在刀刃上。同时推动助餐服务与生活照料、心理慰藉、文体社交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调发展,以“小实事”助力“大民生”。

重庆强化老年食堂强化安全监管,压实运营单位主体责任,指导老年食堂运用“重庆市阳光食品”App自律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公开,线上线下做好食堂资质证照、员工健康证公示,全面推行后厨关键环节“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强化管理规范,开展老年食堂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全面规范各个环节,让老人得到精神关怀。

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对老年助餐服务为什么要办、怎么办、如何越办越好等一系列环节作出了部署。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指导各地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现有设施场地、现有物流网络、现有信息平台,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助餐服务方式。要督促家庭尽责、支持个人尽力。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格局。